訪問

【今集專訪】《以山會友#7》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

《以山會友》第七集【齊撐綠惜 ‧ 萬宜水庫】

【本集內容簡介】「綠惜地球」是一個關注珍惜資源的環保團體,今次我們參予了他們的年度盛事「撐綠惜慈善夜行」,帶大家由北潭涌行入萬宜水庫,由黃昏行到夜晚,在黑夜中尋找星空,發現原來黑暗其實並不可怕。我們還會跟他們了解一下香港面對的光害污染及舉辦大型活動的浪費等問題。


嘉賓: 《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先生(“朱Sir”)及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小姐(“Vivien”)

DSC_4882

隨:我們知道「綠惜夜行」是你們的年度盛事,為何會選擇光污染為主題?

朱Sir︰重點是我們今次的終點萬宜水庫西壩,有香港唯一的天文公園。到天文公園時我們想到,香港越來越光,但星星漸漸看不見了。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夜行活動,讓各位參加者可以慢慢行,欣賞香港美麗的地方。到達終點時,如果天氣理想,除了可以看到漫天星空外,會不會有機會看見銀河呢? 我們覺得香港有些東西很珍貴,但好像不見了,我們希望大家到達終點時,可以找回一些我們本身擁有的東西,不一定是購物或一些物質上的東西。

Screenshot_20180326-130635

Screenshot_20180326-154544

Vivien:我們的機構叫做「綠惜地球」,大家可能察覺到「惜」字不單是描述顏色,而是珍惜的「惜」,我們是推廣珍惜資源。大家很多時候會想起「廢物」,這是我們經常推動的議題,其實能源也是很重要的資源,我們也希望能推廣。我們希望透過夜行活動,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光污染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對香港能源使用的影響,希望大家可以針對能源方面也可以珍惜資源。

_DSC8854

Vivien:今次活動除了認識光污染這個主題,也想參加者放慢腳步,享受郊野並欣賞大自然。我本身也參加不少跑步比賽,很多郊野的使用者也很匆忙,只講求速度,這樣會錯過很多大自然的美景。其實香港人已很幸福,擁有四成的地方作郊野公園,而這些郊野景色很多也是國際級或者是世界級的。所以我希望更多香港的朋友,能放慢腳步,參與我們的活動時可細心欣賞大自然景色以及星空,所以我們也設計了一個活動,是由早上走到黃昏,然後入夜,希望可在同一時間郊野不同時候的景色。

朱Sir:補充一點,我們到達西壩時,天文團體設定了十支天文望遠鏡,方便大家欣賞星空。另外還有一個大學光污染的團隊,有一位博士級的人士向大家講解香港最新的光污染情況。

DSC_4907

DSC_4926

隨:今天的慈善夜行,主要想大家注意光害污染問題,其實甚麼是光污染?光污染對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和人體有甚麼負面影響?

朱Sir:先說光污染,主要分為幾個部分。香港是很特別的,在太空俯視下,香港是南中國當中最光的一點。背後帶出的是,香港於回歸後十年期間,人口增長大約百分之六,但能源消耗是增加了百分之十八,明顯是不合比例。所以光污染的第一個概念便是,人為過度使用燈光的情況,過度消耗下所產生的空氣污染或炭排放,這是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是與今晚主題比較切合的星空保育,以前在西壩看見星星是震撼的,希望透過這樣把人與大自然拉近。第三個層面是香港獨有的,是燈光對人的滋擾,例如屋外一些通宵閃爍不停的燈,帶出的是我們在經濟發展中,我們能否與鄰舍或社區有和諧的關係,而不是只為了商業利益而犧牲其他公眾的利益,我想這個對人有較大影響。

至於對生態方面的影響,燈光對夜行生物影響較大,例如綠海龜,綠海龜是每年由那個地方出生,便會游回去那個地方產卵。南丫島有很多綠海龜,但南丫島附近燈光越來越多,牠們回去通常是以月光作導航,但現在滿天也是燈光,牠們會弄不清楚方向,所以現在南丫島的綠海龜幾近絕跡。如果說光污染對自然生態的影響,這部分會較明顯。還有其他夜行的動物如螢火蟲,牠們要在足夠黑暗的環境下才能繁殖,在光污染下牠們的數量也逐漸減少。

DSC_5010

DSC_5030

隨:作為一個普通市民,你覺得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光害污染?你們有甚麼可以呼籲一下?

朱Sir:比較簡單的做法,可以在不需要使用燈光的時候盡量關燈,這是最基本的,不管是在節約能源,以及在珍惜能源的良好習慣方面,也應該可以做到。另外,如果在社區看見比較橫行霸道的燈光,可向環保署舉報,環保署早陣子聘請了一位負責處理光污染的經理,會負責這種工作。城市的整體光污染整體有改善,但也需要大家幫忙舉報或投訴,光是倚靠環保團體並不足夠,需要倚靠大家一起出力。

隨:政府對光污染有甚麼可以做?

朱Sir:政府可以積極一點,雖然目前未有法規管理光污染,但其實也有部分指引,在收到投訴的時候,他們可以看看能否介入。目前為止我也收到二百至三百宗個案,有大約四成左右的個案其實可以處理,政府可以和業主或使用戶外招牌的人士協調,不一定會要求他們關掉所有招牌燈光,可以要求他們限時開燈,以及改為使用LED燈,用作調節光度以及閃動的頻率,這些都是解決方案。還有一種情況便是調較燈的角度,燈本應用作照射招牌,不應照射他人家中,只要願意配合,便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有權力,只要它們稍為介入,結果便可以大不同。

Screenshot_20180326-161251

隨:有甚麼驅使你們參與「撐綠惜慈善夜行」?

受訪小朋友:是朋友推介的。(隨:你們知道今次活動的意義嗎?) 籌款性質。(隨:知道甚麼是光污染嗎?你們會做甚麼去幫助解決光污染問題?) 盡量減少用燈時的光度,以避免浪費。以及轉用LED燈。

隨:為何你們會帶小朋友參與今次活動?

受訪家長:想帶他們欣賞一下大自然,而且我們也支持環保。而且我們也想多參與親子活動,順道把環保信息傳達給下一代,令他們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隨:那你覺得香港的光污染是否很嚴重?你們會採取甚麼措施改善這問題?) 十分嚴重。我們應盡量以身作則,在不使用燈光時盡量關掉,或盡量減低燈的光度。其實我們也身受其害,有時鄰居開燈光度太大,對我們有不良影響,令我們感到不適。

隨:有甚麼驅使你們參與「撐綠惜慈善夜行」?

途中的受訪者A:我們很想為環保出一分力,也喜歡欣賞香港的美景。(隨:你對稍後的夜景有期待嗎?) 也有的,我們前往這裡的時候,也想過能否看到星空。(隨:你覺得香港的光污染嚴重嗎?) 我覺得十分嚴重,尤其我是在中環上班,更覺得問題嚴重。(隨:你覺得可以如何改善光污染問題?) 我覺得應該盡量在不使用燈光時關掉燈光,以及避免長期使用燈光。另外也可以使用較環保,耗電量較低的燈,例如LED燈。

隨:你們對今次活動有何看法?

途中的受訪者B:參與活動是開心的,我很享受與一班朋友這樣遠足,是一件賞心樂事。(隨:有沒有採取環保措施配合今次的活動?) 我們也有自備食物,以及帶備毛巾,避免使用即棄用品以減少污染。

隨:為何你們會參與「撐綠惜慈善夜行」?

完成活動受訪者A:我是來自新世界發展的,我們公司贊助了這次活動,也帶了部分同事來加入這個有意義的活動。行山之餘,也有一班熱心的義工為大家補給,更可以欣賞星空,是一個很完善的活動,因此便想與大家一起參與。(隨:那你覺得香港的光污染嚴重嗎?) 很嚴重,尤其在市區,已經很難看見星空,因為周圍太多燈光,例如購物商場,令人感覺五光十色,但卻製造了不少光污染。(隨:完成今次活動後,有甚麼令你感受最深?) 覺得香港有不少地方其實很值得發掘,我們身處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接觸不少光污染,甚至習慣了在人多擠迫的地方生活,但其實可以多走一步,多去接觸這個大自然,會發現其實大自然也很值得我們發掘,例如前往這裡北潭涌,或萬宜水庫可以看見星空,以及很多牛隻陪伴,也是很值得去體會。

完成活動受訪者B:其實今次體驗也頗嶄新的,兩個女仔在晚上行山,其實也是有點害怕的,但今次有很多義工照顧,其實也參與得十分放心及舒適。(隨:剛才看得見星空嗎?) 也有看到不少,而且過程中有人講解,加上有不少望遠鏡供使用,體驗也頗深刻的。(隨:會不會覺得黑夜並不可怕?) 不可怕,因為沿途都有很多人,而且氣氛十分好。

DSC_4911

_DSC8917

隨我行(“隨”):今次的「綠惜夜行」有多少參加者?大會安排了甚麼環保措施?

Vivien:今次活動約有600人參加,我們推行減廢,當然希望所有參加者支持我們的行動。以上年為例,約有400多人參加,最後處理垃圾時只有一袋半垃圾,原來很多參加者也支持減廢,例如他們會自己帶備水樽、餐具,所以我期待今年的垃圾可以更加少,數量接近零會更加理想。今次活動我們有提供熱食、熱飲予大家,還有燒賣、糖水等等,但我們不會提供任何即棄餐具 (如紙杯、紙碟、膠匙),各參加者需要自備可循環使用的餐具。同時我們希望在這個美麗的大自然進行這個活動,大家也遵行守則,例如大家自行帶走不屬於大自然的垃圾,不是把垃圾放進燒烤區的垃圾桶,而是把它們帶回家好好做回收。“源頭減廢,做好回收,帶走自己的垃圾”便是我們希望透過活動能推動的信息。

DSC_4880

隨:第一屆綠惜夜行製造了一袋半垃圾,你對這結果滿意嗎?

Vivien:其實我不算十分滿意,我覺得數量應該更低。在「無痕山林」的概念下,應該好好計劃自己的活動,計劃一下如何在源頭方面減少製造垃圾,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大家在參加我們的環保活動前,可想一下帶備甚麼食品可以避免食品包裝,剛才我們工作人員吃午飯時,也是自備餐具去購買食物,我們可以避免製造任何垃圾。

_DSC8877

_DSC8852

隨:現在郊野公園已移除垃圾桶超過一個月,你覺得成效如何?你有沒有甚麼提議可以教育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從而做到無痕山野?

Vivien:一直以來,我們也很關注香港垃圾桶過剩的問題,不管在市區或郊區,我們也很容易找到垃圾桶。在公共衛生方面,我們會覺得垃圾桶較多會令衛生較好,這的確是方便我們的。但是我們同時發現,尤其是在郊區的垃圾桶,垃圾桶會成為垃圾黑點,特別是在旅遊旺季,較多遊客到達的地方,垃圾桶經常爆滿,大家會很自然地一看見垃圾桶,便把垃圾全扔進垃圾桶。即使在垃圾桶爆滿的情況下,很多人也會勉強把垃圾塞進垃圾桶內,或放進垃圾桶旁邊。以前行走行山徑時,經常會看見垃圾桶爆滿的情況,甚至令政府部門覺得,一個垃圾桶不夠便增加一個,但結果時兩個垃圾桶同樣爆滿。然後我們便想,我們應繼續增加垃圾桶嗎?還是應該教育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我們也希望大家留意,郊野環境除了是人類活動的地方,也是很多野生動物生活的地方,郊區很多也是偏遠地方,工作人員不可能每天來清理,可能一星期才清理一次。而且垃圾重量不輕,他們要帶垃圾下山也是不容易的。如果垃圾清理得不夠頻密,野生動物便有機會來翻亂垃圾,例如牛、狗、馬騮、野豬,牠們會翻亂垃圾像拾荒者一樣。如果牠們經常翻人類製造的垃圾,會影響牠們天生的覓食能力。如果我們不希望影響大自然生態,我們便應負起自己的責任,帶走自己的垃圾,把垃圾帶離郊野環境。

我們也很高興這活動在兩年半前,由一班喜愛郊野的朋友,以及環保團體(全都是由民間發動)。同年,漁農自然護理署也加入了這活動,由官方一起推動這個運動,把整個運動變成一個全港性的教育運動。作為配合政策,他們也陸續減少郊野的垃圾桶。這兩年半以來,垃圾桶的黑點已經消失,我們也清楚看到官方數字,在行山徑收到垃圾的整體的垃圾量已減少很多,甚至有些行山徑已減少了九成垃圾。此外,行山徑的衛生情況也沒有惡化的現象。不過也有一些個別情況,還有部分人士在郊區休憩地方扔果皮或紙巾之類,他們誤解果皮或紙巾可以自然分解,貪方便把這些東西扔在山坡或休憩地區。在此想作少許呼籲,香港是一個密集城市,即使是行山路徑人流也會很多,雖然這些物品是可以自然分解,但分解需時,例如橙皮需要半年時間自然分解,紙巾則大約需要2-4星期,如果是濕紙巾自然分解則更為需時,因為那些不是紙張,而是布料纖維。如果各人也這樣做,休憩地區根本承受不了太多垃圾,會令衛生情況極為惡劣,因此希望各位可以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專訪後感+++

參與《綠惜地球》舉辦的慈善夜行及完成這次訪問後,我對環保有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保護環境不是單單是保持環境清潔、帶走垃圾,避免使用即棄用具便足夠。原來光害污染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話題,特別是香港,這個晚上五光十色的繁華背後,對環境和其他人製造了某程度上的滋擾。這次訪問內容很值得大家深思,我們在支持環保方面到底做得足不足夠呢?【孫仔 (Terry)】

(影片中部份相片由《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提供)

本集製作人員名單

旁白: Manyi Kong
主持: Tiffany Chan|Terry Sun|Admond Yau
錄影及收音: Ben Cheng|Witman Lee|Admond Yau|Terry Sun
攝影: Ben Cheng|Witman Lee|Admond Yau
航拍攝影: Terry Sun
後期製作: Admond Yau
節目監製: Admond Yau
*** 特別鳴謝以下單位 ***
嘉賓: 朱漢強先生(“朱Sir”) (《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環境倡議總監)
嘉賓: 鄭茹蕙小姐(“Vivien”) (《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社區協作總監)
嘉賓: 留長 (《越野雄心》創辦人及航拍機搜救服務成員)
嘉賓: 大S (“Diaz”) (《越野雄心》及航拍機搜救服務成員)
合作訪問及拍攝團體: 風火山林月刊

_DSC8843

在〈【今集專訪】《以山會友#7》綠惜地球 The Green Earth〉中有 2 則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