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山會友》第九集【在野學堂‧麻籃笏】
【本集內容簡介】《帶孩在野 – E in Nature》的傻媽Betty今次帶了一班小朋友參與浮潛及淨灘活動,目的是希望讓他們知道香港的海洋垃圾問題有多嚴重,並透過觀察香港珍貴的海洋世界,從小培養小朋友保護郊野和海洋生態的正確觀念。
嘉賓: 《帶孩在野 – E in Nature》創辦人Betty Wong (“Betty”)
隨:你希望透過舉辦一些行山、浮潛或者是一些淨灘活動,希望讓小朋友從中學習到甚麼?
Betty︰首先,帶領活動與淨灘是兩種不同的事情。如果說到帶領活動,我在初期並不是帶領這些小朋友,只是帶女兒去。後來,因為很多家長找我諮詢,所以才去考慮大家一起組織一些活動。恰巧這班小朋友參加的活動,也是以全年的活動形式進行,既然我可以在這些活動長時間與他們一起,我便希望加入一些淨灘及執垃圾的活動。我希望他們會清楚知道整個活動計劃的方向,清楚執垃圾這類活動並非是一次性,不是執完一次便當作完成。例如今天我們安排了淨灘,下一次也可以是淨灘,讓他們在參與活動時見識到垃圾的數量有多大,以及對大自然的影響有多深遠。
隨:有些家長很缺乏相關的行山經驗,你會如何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在帶領小朋友前會不會做有關的評估?
Betty:告訴他們我也一樣也沒有經驗的。其實在做父母過程中,也會累積一些經驗,當中也有一些誤打誤撞的。其實我決定帶領其他父母行山,是因為很多父母也詢問過我。事實上,我也需要照顧女兒,所以我會主張先帶領其他父母行一次,讓他們可以自行組織一班朋友,然後自己去玩。我覺得他們不一定要選擇一些險峻的路線,如果他們有自己朋友同行,慢慢他們便會積極去發掘更多事物。如果說到鼓勵他們,我覺得其實行山經驗只是其次,很多老師傅也是穿上白鞋一對便會走上山。行山只要靠行得越多去累積經驗,慢慢便會發現更多事物。例如早兩天,我和一班父母前往體驗跳海,當中其中一位媽媽是不懂游泳的,但今次她竟能幫我照顧其他人的母親。其實之前有一次跟她去玩另一條石澗,她幾乎出了意外。她之後便去學游泳,雖然她學游泳後依然有點緊張,但她也勇於嘗試。即是說,她願意踏前多一步,因為她知道如果自己要帶領小朋友去玩,首先是需要自己學懂游泳,這樣才能更準確評估環境。有時候,我們也需要透過其他人告訴我們,然後去收集資料。事實上,大人與小朋友行山的情況是完全兩回事,例如現場這邊的岸邊,大人可能很輕易能完成,但小朋友未必可以,有時需要作出調整。就如上一次活動,我把部分綑岸路線縮短,改由山路前往這裡。我會衡量每位小朋友的狀態,然後在路線上作出調整。要知道如何調整安排,便需要倚靠自己去行得多去累積經驗。
隨:小朋友應該在甚麼年齡開始行山或參與這類浮潛活動最適合?
Betty:其實沒有特定年齡的。在小朋友學懂走路時,可以先讓他們行走一些較平緩的路線,例如環塘徑、古道等,不需要每次也太苛求可以走上山頂。我們可以把行山當作是一般的家庭活動,不一定每次行山也指定要走上一些800米或900米高的山頂。因為人總有疲累的時候,有時也要選擇一些較輕鬆的活動,舉例如我設計給女兒的活動,告訴她這個星期要行走14公里,但下星期便可以是探險路線,輕鬆之餘也有點樂趣的,盡量每個星期的活動有點不同,這樣才有趣味。沒理由要他們每星期也歷盡艱辛,這很容易嚇怕小朋友。
隨:有沒有遇過小朋友活動中途鬧情緒?如果有,你會如何處理?
Betty:有啊,那次小朋友哭得頗嚴重的,我也受不了。我會不管他,因為很難完全安撫他們,有時會與他們傾談一下吧。有些活動是需要小朋友自己嘗試去面對,如果最終也是面對不了,便要替他們找其他辦法,但至少他們也有嘗試過。以今天活動作例子,跳水也不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但至少他們有作出過嘗試,找出一個平衡點是最重要。有些小朋友是不能以強迫方式對待,要視乎對方本身的性格如何。
隨:在眾多活動當中,那一項活動是最受小朋友歡迎?
Betty:視乎小朋友的年齡層。總括來說,玩水是最受歡迎的活動,但有部分小朋友未能應付,他們會很怕水。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有不同喜好,例如四歲的小朋友,他們多數很樂意讓你帶領去行山,但到達五歲後,可能會跟你討價還價,可能單一行山活動會未能滿足他們。(隨:他們會否對行山時遇到的小動物感興趣?) 一部分吧,但其實他們看得多也會覺得這些沒有太特別。以我的女兒作例子吧,她也會自己定下一些目標,會自己提議要前往那個海灘或外島,原因是因為她參與活動多了,增加了有關知識便會有所選擇。基於這個原因,我寧願開一個學堂,自己擔任一個策劃的角色,策劃不同的活動,家長會較了解自己的小孩,讓家長自行帶領小朋友參與活動。以今天這班小朋友為例,其中一個年齡較大的小朋友不能應付溯澗,我會因應情況修改,改為玩mapping 規劃路線之類,這種需要動腦筋的活動上,他會變得很突出,倚靠這樣的活動去提升他的自信。有時,待他們建立了自信後,又可以安排其他活動,例如夜行,他們也會展現不同的性格,有些喜歡鬥快,有些則對夜行有畏懼,因而有所遲疑。他們各自性格不同,活動時也會有不同的參與方式。老實說,太多小朋友,我們也是無法一一照顧,只能夠針對注意到的事情,從而針對修改活動。
+++專訪後感+++
傻媽Betty果然是一位傻媽。她那份愛護小朋友的愛心,還有她那股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很容易便能夠感染到身邊的人。那天的活動,我玩得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投入,亦實實在在地在活動中上了寶貴的一課 (特別是手機和Walkie弄壞了的慘痛教訓 XD)。Betty即使在鏡頭面前,也沒有刻意去修飾,盡顯她傻媽本色。或者我們便是需要她這份真誠和童心,才可以有能力去守護我們珍重的東西。未來的大自然環境是如何無人知曉,但千萬別輕看小朋友的力量。我在這裡要多謝當天每位落力清潔石灘垃圾的小朋友,感謝你們。【星行跡 (Admond)】
現今香港小朋友,要應付學業壓力本已不易,家長要陪伴小朋友克服壓力更為困難,但受訪者傻媽Betty依然可以抽空與女兒一起享受美麗的大自然,於學習與放鬆之間找一個理想的平衡點,實在難得。不僅如此,進行專訪前她在烈日之下,依然很盡心盡力地向小朋友講解活動和指導他們,她那份衝勁和投入,真是令我十分佩服。當天,各個小朋友十分齊心協力進行淨灘,令我深刻的不只是他們淨灘時很賣力,還有他們對淨灘後所得的可再用物品珍而重之,盡力避免浪費,也是教我深刻的情景。【孫仔 (Terry)】
(部份相片由《帶孩在野 – E in Nature》提供)
本集製作人員名單
旁白: Mary Tsui
主持: Manyi Kong|Admond Yau|Terry Sun
錄影及收音: Witman Lee|Admond Yau
攝影: Alan Hui|Mary Tsui|Admond Yau
航拍攝影: Terry Sun
後期製作: Admond Yau
節目監製: Admond Yau
*** 特別鳴謝以下單位 ***
嘉賓: Betty Wong (《帶孩在野 – E in Nature》創辦人)
嘉賓: 莫智傑先生 (“Herman”) (《山城縱走 hkhiker》創辦人)
嘉賓: 區以駿先生 (“Matthew”) (《山城縱走 hkhiker》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