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

【今集專訪】《以山會友#5》 風火山林行山隊

《以山會友》第五集【風火山林 ‧ 聶高信山】

【本集內容簡介】「風火山林」行山隊,有四種不同的行山風格的成員,由行山到自己製作月刊,我們看見的是一個滿腔熱枕的團隊。今次請來「風火山林」的五位成員來分享他們成立行山隊和製作月刊的點滴,在傾談中又會不會發現到他們究竟屬於那一種風格呢?

Screenshot_20180115-145825

隨我行(“隨”):你們最初為何會成立「風火山林」行山隊,「風火山林」四個字裡面有甚麼意思呢?

華生Watson (“W”)︰ 我們在四年前,與幾個中學同學舉行了一個行山活動,是黑夜定向,於晚間在柏架山玩了一次定向活動。想到之後也可以恆常地舉行一些行山活動,所以便成立了一個行山隊。我們第一個行山活動便是行走柏架山將軍石,當時這路線是參考“越野雄心”網站的,但最後我們沒有完成。他們網站的路線是下走小馬東坑左絃,我們卻在澗口便離開了,但也完成了將軍石。我們當初在改名的時候,我們名稱「風火山林」的意思是代表行山不同人士的性格,我們隊內有很多元化的活動,有些是比較優閒的,有些則是較難的活動,也會包括在內。

Screenshot_20180115-145910

何Sir (“何”)︰ 其實那個黑夜定向最初是與我無關的,是他們兩個人(華生及「兩日」(“梁遠逸”)兩位朋友),想舉行這個黑夜定向活動。有一天,他們來問我:「你認識這條路嗎?」,剛巧那時候我有獨自行香港島的山,比較熟悉那區的路,那便加入他們,一起去舉行這個黑夜定向活動。及後的行山隊的活動中,我主要是負責計劃行程,看看路線、帶頭、爆林及撞撞蜘蛛網之類的工作。

Screenshot_20180115-145849

隨︰那你覺得自己是「風火山林」那一種性格?

W︰其實我甚麼也會玩的,我們早期推出了「風火山林分類帽」,你只要回答yes/no question (是非題),便能讓你分辨到你屬於那一種性格,那個你可以當作玩樂性質來試玩。於最初時候,會看越野雄心的網頁,追蹤他們的遊記,會覺得四字的隊名很有型,所以我們也改了四個字的隊名,其實也算是隨手改的。

隨: 你們行山隊是如何分配大家的工作?

W: 領隊工作通常是何Sir或阿Sin負責,幫我們計劃行程及找路。然後我是負責月刊工作,還有Joey以及另一位隊員「兩日」負責拍攝,背後還有其他編輯和記者,但他們今天沒有來,因為他們比較低調一點。

Screenshot_20180115-145952

隨︰阿Sin,聽說你也會開一些水線活動,可否分享一下? 

阿Sin( “S”)︰一時時,也不是常常開水線活動的。(W:他聲稱自己是不懂游泳的,Irene,他(阿Sin)真的是不懂游泳嗎?) (Irene (“I”):你想我回答真話還是假話?)(W:真話。)(I:他不是聲稱的。) (W:阿Sin你如果不懂游泳,如何從短咀游泳到長咀?) S:依靠蛙鞋,以及意志力 。說實話,其實是用浮水袋,因為有一定浮力的,不用太擔心浮力的問題,反而需要擔心體力的問題。隨︰那你真的不懂游泳嗎? S︰ 略懂吧,剛剛學懂。

隨︰泳綑應該是夏天才能玩吧?

S:對,夏天如天氣好的話,會比較喜歡玩水線,綑邊或玩澗之類。

W:但我們也會玩得很保守,一般會出發前事先知道風向及潮汐等,略為大風也會取消活動。

Screenshot_20180115-150015

隨︰你們通常多少人出發?

W:如果玩水線的話,人數會較少,會以非公開團形式,例如上次我們玩泳渡破邊洲,我們只有四人。那次有邀請何Sir,但他聲稱自己不懂游泳,所以沒去。

隨︰那套浮水裝備是否真的有效?

S:其實這裝備的浮力很大,根本是沒辦法下沉的。也可以帶備浮板、浮條之類,不過速度一定會減慢。

隨︰即使完全不懂游泳也能應付嗎?

S:我想最低限度也要懂得踢蛙鞋。如果不是大浪,不用蛙鞋用蛙式也能應付到。

W:這純粹是他個人理解,不代表本隊立場,識游泳始終比較好。

Screenshot_20180115-150038

隨:你們除了行山隊外,也有製作「風火山林」月刊,為何會有這個構思呢?

W︰ 當時行山隊成立了一年左右,也不算是認識很多行山相關的事情,但認為可以製作一本刊物,把我們知道的行山資訊放進刊物。起初主要是介紹性質的文章,譬如遊記之類。製作了幾期後,有些朋友介紹了一些題目給我們,認為我們可以做一些訪問,我們便開始製作訪問或報導相關的東西。此外,我們有些隊員有媒體相關的工作經驗,或者是擔任編輯的工作,他們的經驗幫助了這本月刊的製作。之後,我們也覺得這個方向不錯,製作一些較更新與行山有關的專題,讓大家可以對不同題目有更多的了解或討論。

Screenshot_20180115-150053

隨︰那你們在收集材料方面,有沒有一些特別想去報導的材料? 

W︰其實取材主要是取決於自己的經歷,以及和其他山友分享時,大家關注甚麼題目,然後會把自己的構思放進去。有時候,例如我們做過涼亭的專題,我們玩過雷利衛徑長徑經過衛奕信徑,每年也經過一條引水道,便會想為何這條引水道會有這麼多涼亭呢?從而便會想這個規劃是否有問題呢?最需要的涼亭反而沒有涼亭,不需要的地方反而有十多二十個涼亭。這些都是自身的經歷,然後再延伸出去構思一些題目出來。

Joey (“J”):山上面其實有很多不同的題目,有些可能是關於環保,也有可能是山賽。我們會針對一些較熱門,以及是多人關注的事情,再深入一點報導。我們不會純粹表面地描述一件事,而是會有訪問,以及尋找更多資料來讓山友知道,原來背後真正的事情是這樣,想做得專門一點。

W:初期的時候我有找何Sir幫忙寫文章的,但他耍手擰頭拒絕了。 隨︰為甚麼? W:他去行少女峰,叫他求其寫百多二百字,都交不到給我。(何︰我很少寫中文)

隨︰現在寫文章主要是華生Watson負責嗎?

W︰ 除了我之外,Joey和阿Sin也有寫的。 隨︰催促他們交稿困難嗎? W︰ Joey是最難催促的一個。其實也理解的,因為大家各自有工作,大家也只是花自己工餘時間幫忙,我們表面上很多人,但其實也只能花不多的時間來做,幸好大家也很努力。隨︰我看過你們所拍的照片也很美,而且所寫的專題文章內容也很獨到。 W︰影相主要是靠他們,我並不擅長拍攝,我之前嘗試過影銀河,但影了很多次都失敗。認識了Joey後,他教了我一些竅門,我才能影到。 (J︰ 純粹是因為我升級了器材。) W︰ 他確實是把我升級了。

Screenshot_20180115-150137

隨:你們在製作月刊或進行訪問時,有沒有一些難忘經歷或者趣事可以分享一下?

W:那次拍攝民安隊的演習,當時事前的準備得不太好,是當天早上才決定拍片,甚至是拜託工作人員回家拿三腳架。那次拍攝得比較差,拍攝過程中有失焦的情況,收音亦比較差,拍攝途中電池過熱,令攝影機停止了運作,還有很多失魂的事情。經過此事之後,我們才慢慢改良,買米高峰等器材。 那次很榮幸,民安隊願意接受訪問,當時我們都是碰碰運氣發個電郵邀請做訪問,希望訪問中提及一些行山安全等知識。他們很樂意接受不同媒體的訪問,亦容許我們拍攝他們的演習過程,甚至在斜坡上設置了繩索系統,幫我們全身裝上安全帶,讓我們在斜坡上拍攝,這真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因為透過進行這類採訪報導,才有機會接觸更多,真是大開眼界。

隨:你是事先知道他們有演習才訪問嗎?

W︰本身我們只想進行一般的訪問,臨時才知道他們有演習,而且他們希望我們可以拍攝演習,這次我覺得真的很難忘。

20180105_2206381

隨:其他人有沒有一些難忘經歷可分享?

J︰Eric那次訪問吧,以前自己開始接觸行山,是因為在網上看見別人拍的照片很美,然後便想自行嘗試。直到約四至五個月前,恰巧有機會訪問一位行山的朋友Eric,他有在外地行雪山和拍照,我很榮幸可以訪問他,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那次機會除了成為了自己一篇的報導外,也是一個機會讓自己開闊眼界。聽到他分享一些雪山的故事和個人經歷,以及一些登山的態度,這些都是平時較少機會聽得到。這個也是其中一次很特別的訪問經歷。 隨:你是怎樣認識他的?  J︰ 其實是之前透過一些社交平台認識,私下也會聯絡一下,剛巧向他說起有一個訪問,看看有沒有機會彼此合作一下,之後便成功聯絡了他進行訪問,他亦攜帶了很多不同的裝備,或者他一些旅程照片與我們分享。

IMG-20180103-WA0003

隨:可否分享一下你們去龍斗峰的點滴? [第六集內容]

J︰那次是我、阿Sin及華生三人前往的,出發前有看過有關資料,雖然它是叫做廣東K2,看相片時感覺不是太難。我們那次上去是露營的,打算在山頂找個適合位置露營,我們帶備了很多裝備,主要是拍攝的裝備,腳架、一機幾鏡等,但去到的時候,才發現情況與預期中有不同,讓阿Sin講講有關情況。

S:我們最初是打算乘車前往的,但後來司機不願意前往,我們亦找錯了路,到達起點時已經超過11點。到達旅館時,老闆娘便問:「11點才上山嗎,太遲了。」然後我回答她我們會上山露營,我們很堅持依原定路線上山。上山過程中發現,上山的路並不好走,很斜,有很多攀爬位,到達第一座山頂時已經四點。那一下覺得有點兒中伏,但也沒辦法,也要在日落前盡量行,務求到達一個較平坦的位置露營,但發現並沒有甚麼平坦位置,然後在途中山頭,再前面一點有個相對平坦的位置,然後我們便在這位置開營過夜。

W:翻看資料,其實是沒有人會這樣在山頂露營的,一般會是在起點露營,然後才出發上山,走一整天,然後下山。我們那次算是做了一個創舉,在龍斗峰頂晚上拍了個很美的銀河,但整個過程是十分辛苦,第二天雙腳有點抽搐。

J:我們帶備了整套裝備,說的是每人負重達20公斤,而且還要攀爬,路途也十分陡峭。

W:負重攀爬的確很辛苦,你會感受到背袋不斷搖晃。所以,如果下次再前往,一定會選擇輕裝出發。

S:我們可能會在下年年初,天氣比較凍的時候再前往。也會找個好一點的時間,可能會選擇星期五的下午出發,於晚上到達當地,在客棧住一晚才去行山。隨:預料行山需時多久?如果是輕裝出發,也需要預至少十小時。

W:其實我們上次並沒有完成行程,那裡共有三個峰,還有最後一個峰(即龍頭)我們沒有去。

S:雖然說是三個峰,但其實中間有很多上落山坡,有些是穿越峽谷的位置,也有些是很直的山坡。

J:落山也有些險位,估計約是虎吼石河的五倍。

S:他們兩位在落山時要反問:「能否回程爬上山」。因為那個是碎石斜坡,其實那條路不是正規路段,我只是勉強硬闖剷下去。他們當時約行到一半,便問我:「能否回程爬上山?」,但那條路確實需要滑下去。隨:那最後是一直滑下山嗎? 對,我其實已走到下面,發現有條路,只是那斜坡真的不是正規路段,但發現那條路便叫他們下來,反正路段已走剩不多。

S:還有另一件趣事,當時途中有溪水,但我們沒有帶過濾器,華生當時很想喝那些溪水,我阻止了他。當時行程其實只剩下一公里左右,但他真的很想喝,我極力阻止了他,因為擔心萬一他喝那些水後會出事,便會很麻煩。他到達村後,便很瘋狂地喝汽水了。

IMG-20180103-WA0007

隨:阿Sin及華生,你們可否分享一下前往四川四姑娘峰的經歷和趣事嗎?[第六集內容]

W:在四姑娘峰,我們用了一個“廢青登雪山方法”。四姑娘大峰是較易去的,從鎮上前往大峰是可以騎馬的,我當時也騎了半程,從營地登上大峰頂約為4公里左右,爬升約為800米,是一條較為輕鬆可以上雪山的路線,而阿Sin則挑戰三峰前往。

隨:那次挑戰雪山是否成功?

S:最後失敗了,在約5100米高的位置左右,因為風太大了,最後決定放棄。以嚮導的立場來說,這種風速來計算,萬一不小心便會隨時掉下山,所以他亦不建議登山。我們當時一行約有八人,有五人到了平台,到達平台後都是決定放棄。

IMG-20180103-WA0006

隨:那登山過程是否辛苦?這次算是你第一次上雪山嗎?

W:我是首次登雪山。

S:我則不是第一次上雪山,知道必須以平穩的速度步行,不然一定會很辛苦。步伐要小,而且要用均速,不要忽然跨一大步、加速,或忽然跳躍。

W:我們當時沒有適應期,到達的第二天便要登山,其實是需要預留少許適應時間的,這次一開始首天上山便覺得很辛苦。

隨:你們有出現高山症嗎?

W:我們沒有高山症跡象,但當時有一個澳門人有很嚴重的高山症,他在床上不斷掙扎,還頭痛到大叫起來,然後他付錢買了兩支氧氣來吸。他最後沒有上山,但有留在營地玩航拍。

隨:為何會選擇前往四姑娘峰?

S:我去年其實去過二峰,當時有少許攀爬位,不算很多,亦不算困難,聽到別人說大峰比二峰容易,因此便邀請了華生一起前往。

W:原先我們考慮可以開大團,邀請更多人去,但人多時間上很難協調。

S:我們最初是計劃十月前往,但十月前往會比較貴,前往的人亦會多,因此便改為十一月前往,但最後只剩我和華生前往。

隨:你們將來還會想去甚麼地方?

S:來年四月我也想再去四川挑戰雪山,考慮前往半脊峰,在四姑娘山再後面,應該會自己去。

W:暫時未有計劃前往外地,在香港我們想挑戰三牙,即狗牙嶺三隻牙連走。其實之前已走過中狗牙和西狗牙,但剩下東狗牙未走過,明天便會跟隊友順道走東狗牙路線。這些路線主要是和隊友走,暫時沒有公開,當作是滿足一下隊友想放電的欲望。其實我們與隊友交談過,他們的取向很極端,本身想悠閒的人會很悠閒,不怕辛苦的人便會很急促。因此,這兩班人除了在週年飯局外,並不會見面,因此也有需要安排一些較極端的活動去遷就這兩班人。

Screenshot_20180115-150145

隨:接下來,你們有甚麼訪問的對象?以及有甚麼動向?

W:我們最新動向是會考慮推出電子書,因為也有些讀者覺得電子書可以環保一點,以及他們也不想保存太多實體書。我們正在研究推出電子書,也正在與相關平台洽談中,應該也會成事的。隨:你們在2018年初會做到嗎? 暫時來說,應該沒有問題。至於訪問對象,我們也有數個,例如和《隨我行FolloMe》合作,訪問「綠惜地球」,這個是暫時落實了會做的事。此外,還有幾個訪問對象仍在安排中,屆時自有分曉。

S:民安隊應該也會再做一次真正的錄影訪問,我們可以一起合作做。屆時應該也會拍攝他們演習,我相信這些片段是比較吸引的。

+++專訪後感+++

《風火山林專訪》

我對今次訪問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為這次訪問是第一次同時訪問五位嘉賓,對我來說是一個小小的挑戰。訪問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隊長華生,他會在訪問中替我們追問他的隊友,讓我們更了解每一位成員的個性,亦令到整個訪問過程變得十分輕鬆和愉快。

另外,我亦從他們分享去龍斗峰的經歷,想像得到他們那兩天的旅程是如何艱辛。我相信他們在旅途中亦有互相勉勵,才能夠順利完成這趟難忘的旅程。當中的苦與樂,雖然旁人未必明白,但將會是他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個章節。訪問完後,我十分期待他們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精彩的山野專題分享,同時亦對我們的合作充滿著期待。【星行跡 (Admond)】

首先,我想感謝《風火山林》帶我們尋找機槍堡,還爬上聶高信山看奇石,這趟旅程可謂大開眼界。

訪問後,我很佩服他們那一份熱誠和細心,例如山徑上的涼亭,這種容易被忽略的設施,他們卻有心思從中深入探討。現在細想一下,涼亭規劃的好與壞,確是可以對我們影響不少。這次訪問後,促使了自己日後去行山時,要對周邊事物多加細察,並且從中學習,這樣才會有所得著。此外,知道他們不論是安排行山隊活動,製作月刊,或是去外地登山也好,他們都曾經面對過不同的困難,過程中的跌跌碰碰在所難免,但他們都能團結起來克服困境,他們的那份堅持和耐性也是非常值得我去學習的。【孫仔 (Terry)】

(上面部份相片由《風火山林》提供)

看完今集訪問後,如果大家有興趣訂閱他們製作的《風火山林月刊》,可以透過《風火山林》網站訂閱。

本集製作人員名單及鳴謝單位

旁白: Terry Sun
主持: Admond Yau
錄影及收音: Witman Lee
攝影: Admond Yau |Alan Hui
航拍攝影: Terry Sun
後期製作: Admond Yau
節目監製: Admond Yau

*** 特別鳴謝以下單位 ***

嘉賓: 華生 (“Watson”) (《風火山林》行山隊)
嘉賓: 何Sir (《風火山林》行山隊)
嘉賓: Joey (《風火山林》行山隊)
嘉賓: 阿Sin (“Sindorei”) (《風火山林》行山隊)
嘉賓: Irene (《風火山林》行山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