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推介, 遊記, 今期專題

【今期專題】香港稻田回來「鳥」

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維港兩岸亮著五光十色霓虹燈的高樓大廈就像是香港的象徵。其實香港在未變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之前,即六、七十年代時,農業發展相當蓬勃,農田耕地處處,人人自給自足。隨著經濟發展,由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香港農業逐漸式微。回歸後,香港人的食物主要來源來自外地入口,香港出現大量的棄耕農田。現在,雖然還有少部分農田種植蔬菜,但已經好難再找到有農地種植稻米,昔日在遠處已聞到香噴噴的黃金稻田或已不復存在。

img_0699

筆者出生於八十年代初,即使曾經短暫住宿過舅父位於上水的村屋,但除了在書本外,亦從未見識過香港的稻田。日前透過網上群組得悉香港上水塱原還有稻田存在,立刻在週末約了朋友短遊北區的山嶺,順道前來塱原欣賞這片香港僅存的寶貴土地。

11月正是稻米的收割時候,禾穗剛剛成熟,黃昏的陽光正好把整塊稻田染得金黃一片,好不耀眼。這片景色令人禁不住會走近拍照,但因為擔心破壞環境生態,我們在進行拍攝前,亦先問准過在這裡工作的農民才進入稻田。

田邊有不少喜愛觀鳥的朋友拿著長炮鏡頭守候著。仔細一看,我才驚覺原來稻田中有很多斑文鳥在覓食。即使只是發出少少聲音,雀鳥都會受驚而飛走,所以入來稻田的朋友還是要保持安靜。

當日雖然欣賞不到很滿意的日落,但心裡卻有說不出的滿足。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說教「農夫種米,粒粒皆辛苦」,但卻未從親身接觸過稻田。今次有幸接觸到,第一次嗅到遠處傳來的稻香,親眼目到農民打理稻田及整理禾草,每一個畫面都教我明白到今天的收成,是因為昨天的耕耘和努力而獲得的。

回去後,翻查了很多關於塱原的資料,得悉部分農田是屬於長春社及觀鳥會的合作保育計劃管理範圍。除了長春社會用作保育活動推廣及教育種植稻米外,原來這片稻田還包含吸引雀鳥來港棲息繁殖的意義。

長春社早在2005年已向農民租用多塊農田,更聘請他們在各式農地種植了不同類型的蔬菜植物,形成了適合鳥兒居住的生態環境。而種植稻田的目的,更是為了吸引已經被列入瀕危品種的「禾花雀」,吸引牠們來塱原覓食,所以有部份稻田是不會收割的。

經翻查過資料和讀過了幾篇文章後,心裡卻有各種情感湧在心頭。我曾經想過放棄寫這篇塱原遊記,因為我不想鼓勵太多人前往這個極具保育價值的地方。心中糾結,不斷重覆反思過後,我還是覺得自己有責任寫這篇遊記,提醒想去塱原的朋友這片珍貴的濕地不僅是屬於我們,而且非常需要大家去保護它。只要這片濕地能好好保護,我們有一日或者下一代還有機會看得見稀有的雀鳥回來這裡。

今次我選擇過了稻穗的成熟時間發佈這篇文章,希望大家不會蜂擁而至到塱原參觀稻田,避免生態受到滋擾。另外,我亦列出了下面的注意事項,希望如果想去塱原參觀的朋友要多加留意。

注意事項

  • 減少聲浪,以免驚嚇附近雀鳥
  • 不建議使用航拍機在該範圍進行航拍,因為航拍機聲浪會嚇飛雀鳥
  • 不要用食物吸引及餵飼雀鳥
  • 未經農民許可,不得擅自進入農地
  • 帶走自己帶走的所有垃圾

如果你想了解多一點關於長春社塱原濕地的保育工作,可以瀏覽長春社《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網站了解。

(撰文、攝影: 星行跡)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週末蛇一蛇  結伴同遊昔日禁地「蛇嶺」》

隨行者投稿

歡迎各位隨行友以文字、相片或影片,跟大家分享有關香港郊遊、遠足、攝影、航拍或露營的心得、遊記、趣事及路程規劃等等。

投稿方法:請把閣下的聯絡方法(姓名及電郵地址)、文字、相片檔案或影片(請提供影片存放連結,如youtube)電郵至follow2015atw@gmail.com

#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FolloMe隨我行網誌管理員則保留最終刊登及修改之權利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