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田 Kam Tin

hiking 郊遊 初級 中級 高級 資深

難度

簡介
錦田位於新界元朗,原稱「岑田」,與屏山、廈村、十八鄉、八鄉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錦田的歷史悠久,原居民主要為鄧氏族人。錦田水頭村和水尾村一帶至今仍保留了不少鄧氏族人的歷史建築,如清樂鄧公祠、二帝書院及周王二公書院等等。
隨行資訊
適合活動 [郊遊]、[賞花]、[觀賞古樹]、[參觀古蹟]
觀賞植物 [白梅花]、[細葉榕]
景色評分 star_fullstar_fullstar_full
相關景區 nwnt024
建議行程
起點 5分鐘 5分鐘 10分鐘 20分鐘
水尾村村公所 pin-png-2424錦田樹屋 pin-png-2424清樂鄧公祠 pin-png-2424二帝書院 pin-png-2424便母橋
15分鐘
天后古廟
1471009312_map 路程 1.5公里
1471007853_Alarm 需時 50分鐘
1471007737_Food 補給點 沒有
1471007878_Revert 退出路線 沒有
1471010186_Problem 難度 2級 [郊遊路線]
前往方法
水尾村交通
  • 於港鐵元朗站或錦上路站乘坐601號小巴於水尾村下車。

注意事項

請愛護古蹟及尊重當地村民,參觀古蹟時,請記得降低聲量及保持地方清潔。
二帝書院的開放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1時及下午2時至下午5時,逢星期二、聖誕日及翌日、元旦日及農歷初一至初三休息,詳情請留意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的最新公布。
每年一月中旬,清樂鄧公祠前的數株白梅花樹便會開花,賞花時切記保持安靜。
Total distance: 1.49 km
Max elevation: 7 m
Min elevation: -0 m
Total climbing: 23 m
Total descent: -23 m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建於清朝1701年,乃鄧氏第二十一世祖鄧像六為紀念第十七世祖鄧廣瑜而興建。過往,廣瑜鄧公祠曾先後改建為店舖和工廠。祠堂的全面修復工程於1996年竣工,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廣瑜鄧公祠於2010年列為法定古蹟。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二帝書院二帝書院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由鄧二帝會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集資興建。該會由十六名鄧族的顯赫士紳組成。二帝書院供奉原先放置於附近一座文昌塔內的文昌帝和關聖帝像,書院亦因而得名。書院其後成為一所重要學府,不少著名學者亦曾在此講學。二十世紀初推行現代教育,二帝書院亦轉為一所小學,約有學生三十人。書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用。二帝書院於1992年列為古蹟。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清樂鄧公祠建於明代,由鄧氏為紀念鄧清樂第 17 代後裔而興建。思成堂是村民主要的集會地方,這裡有一道名為擋中的門,據說可驅走邪靈,為公祠帶來平安和睦。這裡第三座祠堂供奉了多個祖先靈位,當中包括鄧漢黻和鄧清樂。此外,公祠內有十多對鄧氏族人所贈的對聯,慶祝公祠完成修繕工程,內容主要褒揚尊師重道與銘記教誨的重要性。清樂鄧公祠現已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泝流園又名知稼堂,由鄧權軒建於 18 世紀末,原為解決糾紛的衙門,19 世紀中開始改作卜卜齋學堂,藉此提升鄧氏子弟的教育水平,同時輔導應考科舉的門生。1952 年後,鄧氏大部份子女都轉讀錦田公立蒙養學校,泝流園遂停辦卜卜齋。時至今日,泝流園已成為錦田水頭村醒獅團總部,鄧氏每逢節日和舉行婚事,都會在這裡擺設盤菜慶祝。泝流園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周王二公書院建於1684年,為紀念清朝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而建,以感謝二公上書朝廷,成功解除居民遷界之苦。雖然書院現非作教育用途,但周王二公的神位仍然供奉於此。書院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便母橋田孝子鄧俊元建於 1710 年,目的是方便母親過河探望他。橋面鋪有六塊花崗石板,並排放在石墩之上,沒有牢固,可以移動。橋旁奠立的花崗石碑記載了便母橋的歷史。

[資料來源︰古物諮詢委員會網站]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錦田樹屋是一棵細葉榕,樹幹直徑為6000毫米,是香港之最;樹木高度為16.5米;樹冠達42米,這是與大埔社山村之著名樟樹一樣並列香港首位的紀錄;樹齡方面則至少超過100年[1]。至於實際年齡則眾說紛紜,但有指榕樹所圍繞的石屋之磚塊技術僅有200年歷史,故推算若要吞噬石屋,榕樹樹齡不可能比磚塊的製成日期相差太遠,但普遍認同榕樹至少有逾150年的歷史。錦田樹屋已被列入古樹名木冊內 (編號︰LCSD YL/6)。

[資料來源︰古樹名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