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及迷路風險
60%
曝曬指數
69%
![]() | 郊遊 | 初級 | 中級 | 高級 | 資深 | |||||
難度 |

從狗嶺涌望向分流東灣

分流石筍

分流炮台

炮台的城門

石圓環

模糊的分畀線

分流燈塔

終於走到二澳

分流角是位於大嶼山分流村的西南面的海角,由於對出的海域是泥黃色的珠江水及東部海水的交匯處,海面形成了獨特的分界線,故被稱為「汾流」或「分流」。分流角建有用作導航的燈標(又稱為分流燈塔),編號為56號。


起點 | 100分鐘 | 60分鐘 | 25分鐘 | 20分鐘 |
![]() | ![]() | ![]() | ![]() | ![]() |
35分鐘 | 45分鐘 | 50分鐘 | ||
![]() | ![]() | ![]() |
![]() | 18公里 |
![]() | 5小時35分鐘 |
![]() | 分流村內士多 (不定時營業) |
![]() |
|
![]() | 鳳凰徑L084及L077 (約100m)、分流炮台 (約70 m) |
![]() | 7級 [高級路線] |
![]() | 由石壁水塘起步,沿鳳凰徑一直走至狗嶺涌才作小休。及後轉入分流郊遊徑,走到分流東灣,再沿山徑順序參觀分流石筍和炮台,然後轉入分流角尋找石圓環及燈塔。分流燈塔的外觀與別不同,菱形設計的窗花令整座燈塔變得十分優雅,值得一遊。幾年前,筆者曾走訪過分流,但因時間緊促,略過了這座燈塔沒有走,今次終於彌補了上一次的遺憾。總括而言,分流角的路程雖然偏遠,但古蹟和風景不少,整個旅程可謂收獲豐富。 |

石壁水塘起點交通
交通 | 路線 | 下車點 | 備註 |
1號巴士 | 梅窩 ⇔ 大澳 | 沙咀 | |
2號巴士 | 梅窩 ⇔ 昂坪 | 沙咀 | |
11號巴士 | 東涌 ⇔ 大澳 | 沙咀 | |
11A巴士 | 東涌 ⇔ 沙咀懲教所 | 沙咀 | 只限星期六、日及假期 |
23號巴士 | 東涌 ⇔ 昂坪 | 沙咀 |
大澳終點交通
交通 | 路線 | 上車點 | 備註 |
1號巴士 | 大澳 ⇔ 梅窩 | 大澳(總站) | |
11號巴士 | 大澳 ⇔ 東涌市中心 | 大澳(總站) | |
21號巴士 | 大澳 ⇔ 昂坪 | 大澳(總站) |
- 於大澳乘船前往東涌或屯門渡輪碼頭,詳細可瀏覽運輸署網站查詢船期 (下面船期僅作參考):
來往屯門大澳班次 | 屯門開出 | 大澳開出 | 備註 |
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 | 09:00 11:00 17:00 | 10:00 12:00 18:00 | 上/落船地點如下: 1. 屯門 (屯門渡輪碼頭) |
星期六(公眾假期除外) | 09:00 11:00 15:00 17:00 | 10:00 12:00 16:00 18:00 | |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 08:30 10:30 12:30 15:00 17:00 | 09:30 11:30 13:30 16:00 18:00 |

此路線路程頗長,體力需求大,不適合行山經驗不足人士前往。
前往分流燈塔的山路不清晰,而且叢林茂密,宜穿著長袖衣物作保護。
分流村內士多營業時間不定,建議帶備充足補充飲品及食糧作為補給。
分流炮台及石圓環均被列為法定古蹟,切勿塗鴉及或攀爬以免造成破壞。
©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
Total distance: 18.22 km
Max elevation: 112 m
Min elevation: -2 m
Total climbing: 931 m
Total descent: -984 m
下載路線Max elevation: 112 m
Min elevation: -2 m
Total climbing: 931 m
Total descent: -984 m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嶼南界碑界碑為尖頂花崗岩,於1902年樹立,與位於大澳近寶珠潭的嶼北界碑為一對,經度皆為113度52分。碑文標明了英國於1898年向中國租借新界的界線。
[資料來源︰《香港地方》]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分流炮台位於大嶼山西南端,俯瞰來往珠江的航道。《澳門記略》載雍正七年(1729年)時大嶼山「兩山各設炮台」,分流炮台該為其中之一。炮台長約四十六米,闊二十一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炮台曾遭海盜所據,及至1810年間,海盜先後向清廷投降,炮台才再恢復戍守。估計至1898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正式棄置。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石圓環似是刻意堆疊未經琢磨的石塊,並形成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石塊排列有序,正好說明人工砌築的痕蹟。用大塊石頭堆疊成形形色色的結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之一,分佈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堆疊石圓環的目的已無法稽考,但大抵與祭祀儀式有關。
[資料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